文/幾度花又落
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盈利能力近兩年在整體下降,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顯示。但我們同時也看到,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零部件企業盈利能力在增強。
連續下降的其中一個因素是自主零部件企業主要為商用車行配套,而商用車行近三年僅去年正增長,其余兩年均為大幅度下降。從最近十年中國卡車行業的發展變化看,有五年是高增長,五年是負增長。商用車行業的下滑,嚴重影響到了零部件行業。
盡管汽車零部件出口量有所增加,但是自動變速器、控制器、電噴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的進口量增幅更大。更重要的是,中國出口的零部件多以售后維修市場為主,今年來多個國家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展開“雙反”(反傾銷、發補貼)調查,歐盟采取輪胎標簽法等,都對中國相關零部件出口造成了較大的影響。
我國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的整零關系矛盾由來已久,尤其是中、外資零部件企業被區別對待,更使自主零部件企業雪上加霜。比如,結算標準內外有 別、不給參與公平投標的機會、不給本土企業支付產品開發費等,整車企業特別是自主整車企業在配套過程中這些歧視性做法,讓很多本土零部件企業寒心、無奈。
在《中國汽車報》舉辦的中國汽車產業海歸人才座談會上,海歸專家一致呼吁,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產業能否強大的關鍵,政府在不斷刺激和鼓勵整車企業發展的同時,能否將天平向零部件企業傾斜,幫助中國零部件行業更好發展。
不可否認,雖然我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還存在著這樣、那樣的諸多問題,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,也應該看到自主零部件企業的成長和進步。比如, 中國“禾盈集團”,是所屬行業的翹楚,引領行業的發展。他們有的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,有的在專業化上做到了極致,有的在實施 海外并購之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有的已經進入了跨國汽車企業的供應鏈體系,有的在關鍵核心部件上已經可以與跨國零部件企業扳手腕,有的在節能減排的道路 上高歌猛進。
我們更欣喜地看到,今天的本土零部件企業,已經不再僅僅關注規模,而更重視產品品質;不再僅僅滿足于銷售收入的提升,而是更重視經營質量;不僅僅關注單個產品的競爭力,轉而更重視整個體系的競爭力。這意味著,過去粗放的經營方式已經逐漸被摒棄。
今天,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形勢可謂“轉危為機”。我們面臨的產業困境非常嚴峻,但龐大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、不斷變化的產業格局、以及全球市場各種兼并重組的機會,使得我們并沒有喪失突圍的機會。
在當下,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態勢中,我認為中國汽車未來創新發展的主戰場在汽車零部件。零部件是汽車工業的基礎,整車技術來源于零部件的技術創新,零部件企業是整車企業核心技術的核心部分。
目前,整車的集成創新能力已達到較高水平,而零部件的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并沒有跟上整車的步伐。這給當前及未來的汽車零部件市場提供了創新和發展的機會。這個機會是市場創造出來的,必然會由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。在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狀態下,民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將是抓住這種機會的主力。這 些企業不但能抓住機會,還能夠把機會變成能力。